——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
甘肅省武威市臺辦?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我們黨和政府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回顧30年來海峽兩岸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和平統一祖國方針政策的無比正確。?
《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提出,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我們寄希望于臺灣人民,也寄希望于臺灣當局;我們希望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游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臺灣和祖國大陸,在經濟上本來是一個整體,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標志著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地區長期與我們隔離,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戰略判斷,并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調整到經濟建設上來。祖國大陸從兩岸民眾福祉出發,適應形勢發展,對臺政策進行了調整,“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理論經過不斷充實,逐步走向成熟。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的發展從此進入歷史新時期。《告臺灣同胞書》就是在這個重要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黨中央為促進臺灣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一系列對臺方針政策。中央三代領導集體均堅持了和平統一的臺海戰略。自“葉九條”、“鄧六條”到“江八點”,再到“胡四點”,大陸的對臺政策在和平統一的戰略框架下,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策略性調整,以一個中國為基本原則,以兩岸共同發展為主要路徑,以促進國家統一為目標,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終極方向,堅決遏阻“臺獨”分裂活動,努力擴大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交流,與時俱進,銳意創新,使臺海局勢向著有利于國家統一的方向發展。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時講話提出了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的最新指導意見,對于做好新形勢下的對臺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思路。?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在黨的和平統一方針政策指引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使30年來的海峽兩岸關系始終朝著緩和的方向發展。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舉行首次“汪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臺灣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系迎來難得歷史機遇。5月以來,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兩岸協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得到恢復并取得重要成果,于2008年6月11日至14日,由新任“海協會”會長陳云林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北京實現了復談,并簽署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和《海峽兩岸關于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協議》兩份文件;11月4日,陳云林會長與江丙坤董事長在臺北舉行第二次會談并簽署了《海峽兩岸客運協議》等四項協議,使海峽兩岸的“小三通”變成了“大三通”。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雙方妥善處理一系列問題,保持兩岸關系改善和發展勢頭,推動兩岸關系展現出和平發展的前景。?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兩岸關系歷經風雨坎坷,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制定和實施的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歷史趨勢,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體現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人民愿望的實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對兩岸關系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從而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后的今天,兩岸交流合作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的主張正在成為兩岸同胞的自覺行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經具有更為堅實的基礎、更為強勁的動力、更為有利的條件。在臺灣局勢發生重大積極變化、出現難得發展機遇的新形勢下,我們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主張,切實貫徹中央對臺工作的戰略部署,按照中央“把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斗作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的要求,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努力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