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關于全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顯示,近年來,全省各級政府堅持把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強化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效比較明顯。
全省堅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著力打造“一帶五區”特色農業生產布局,肉牛、肉羊、高原夏菜、優質蘋果、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加快發展。目前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3100多萬畝,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393個,有10個“甘味”農產品入選2019年中國農業品牌。禮縣建成國家級大黃原產地保護示范區,榆中縣已成為全國高原夏菜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
探索推廣“德青源模式”“藍天模式”“莊浪模式”等一批典型模式,啟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868個,家庭農場近1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萬個。敦煌種業、金源種業被評為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會寧縣應發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等5個合作社入圍全國百強農民專業合作社。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54%,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創建了寧縣、臨洮縣、安定區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達到360個。設施農業、戈壁生態農業等加快推廣,張掖海升集團20萬平方米玻璃溫室畝均收入達80萬元。組建科技創新聯盟,正在全力打造“平涼紅牛”“河西肉牛”自主肉牛品牌。
2019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29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家庭經營凈收入4322元,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全省依靠發展產業脫貧的人口占當年脫貧總人口的71%。(記者尤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