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至5日,平涼市委書記陳偉率領平涼市文化經貿參訪團,圍繞社會事業發展、精致農業開發、宗教文化交流等主題,繼續在臺灣參訪考察。
臺灣視障協會成立于1991年,是臺灣第一個為視覺障疑朋友以及其他身障人士,在文教、職訓與視障福利政策方面提供全面性服務與前瞻性規劃的協會。陳偉一行在該會董事長鄭龍水陪同下,參觀了手工皂制作工廠,聽取了該會負責人的情況介紹,對視障協會幫助殘疾人自立自強的做法十分贊賞。陳偉說,幫助殘疾人自謀職業,實現自立自強,是政府的重要職責,臺灣視障協會和臺灣大學農學院合作,制作植物精油手工皂幫助視障朋友穩定安心就業,值得學習,我們要把這種做法學習借鑒到平涼殘疾人事業中。鄭龍水表示,愿提供相關幫助,共同推動兩岸殘疾人事業發展。
臺灣農會運作模式,運行發展及精致農業培育是本次參訪考察的重點之一。陳偉一行考察了嘉義縣農會、嘉義市地方特色產業協會、臺利康集團公司、“月桃故事館”等農業產業化企業,詳細了解了農會運作模式,參觀了杏鮑菇培育栽植工廠、“月桃故事館” 天然精油萃取、濃縮、包裝生產線和農業工廠,聽取了臺利康集團公司舊地膜回收煉油,玉米秸稈、動物糞便制作肥料等生物環保技術報告。陳偉說,平涼具有廣闊的土地、豐富的原料和勞動力資源,但缺乏技術、管理和市場營銷手段的支撐,我們誠意邀請臺灣企業家來平涼參觀考察,投資辦廠。隴臺兩地農村產業化合作空間較大,只要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就一定能實現雙贏,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陳偉一行還專程考察了臺灣著名佛教寺院佛光山寺、中臺禪寺。陳偉說,平涼歷史文化悠久,尤其是佛教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境內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00多處。在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以涇川大云寺為中心的佛教文化最為引人注目。近年來,涇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和佛舍利文化受到國內學術界、考古界、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64年,發現了唐代大云寺地宮遺址(前身為隋代大興國寺),出土了唐代時期的石函、銅匣、銀槨、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及14枚佛祖舍利,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1969年又在大云寺南側發現了北周寶寧寺遺址并佛舍利32枚。2013年再一次在大云寺東側發現佛像窖藏一處和宋龍興寺地宮一處,出土大小舍利瓶6個,佛舍利1777粒。兩岸同根、同祖、同源,開展佛教文化交流潛力巨大,我們將以“西有敦煌莫高窟、東有涇川大云寺”的定位要求,積極向臺灣同胞宣傳推介平涼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進一步鞏固兩岸文化認同。
陳偉一行還會見了臺灣向陽公益基金會董事長廖正豪。廖正豪先生曾多次赴平涼市參訪,對西王母文化交流十分熱心,雙方就繼續推動合作進行了座談。
考察訪問過程中,平涼市參訪團還對臺灣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進行了參觀學習。陳偉說,臺灣許多建筑從規劃到設計都追求精巧、細致、獨特,注重以人為本理念,能把建筑與周圍環境緊密結合,實現建筑中有風景,建筑亦為風景,值得我們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學習借鑒。(杜叢建)
陳偉向法鼓山副主持贈送涇川大云寺佛塔
參觀精致農業
臺灣視障協會榮譽理事長鄭龍水向陳偉贈送手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