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有幸隨隴南市經貿考察團赴臺灣開展經貿考察交流活動,在祖國寶島臺灣短短的十天時間里,在臺北市經貿協會工作人員的熱忱陪同下,考察團既參觀了幾家食品加工企業,又飽覽了優美的自然風光。一路下來,對臺灣同胞的熱情、誠懇、禮貌、好客所感動,對臺灣同胞在待人處世和言談舉止中體現出的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所激奮;我的思緒也始終被大陸同胞和臺灣同胞同根同宗、同文同種、骨肉相連、血濃于水,同為中華兒女,兩岸一家親的親情所包圍、所彌漫?;氐絾挝缓?,總想著能夠寫點東西,談點對寶島臺灣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感想,也就不枉此行。由于自己出身農家,所學專業也是農業,又在農業系統工作多年,因此,在寶島臺灣期間,還是對當地的農業和農村關注較多,所思所想所問的重點都是農業和農村,也就對臺灣的農業和農村有了一點感性的認識。?
臺灣是一個僅有3.6萬平方公里的小島,缺乏天然資源,地震、臺風頻仍,在這小島上艱苦的生存,糧食問題始終是第一要務,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也成為臺灣穩定和發展的重中之重。日本統治臺灣50年,除了掠奪臺灣的森林等資源外,還最大限度地掠奪農業資源,為日本本土提供所需的農產品。所以,日治時代日本人采取“以臺制臺”策略,籠絡地方士紳,準予士紳子弟可以讀書,但又限制在農業、醫學,其實這也在客觀上為臺灣農業的發展培養和儲備了一批人才,確保了農業生產較高的技術水平,為農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國民黨潰退臺灣帶去了200多萬軍隊,臺灣人口成倍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更大。蔣氏父子為了實現對臺灣的有效控制,施行了三七五減租乃至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政策,使得佃農成為自耕農,擁有農田并自己耕種。農民們有了土地,自然就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最多的農產品,創造出最高的價值,切實改善自己的生產生活。農產品品種改良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設施農業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成為臺灣農民必然的選擇。同時,臺灣地方當局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成立了農耕隊,這類似于大陸各地的基層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農耕隊除自己耕種農田、指導農民耕種農田外,還出境協助其他友鄰地區發展農業。這些農耕隊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研究推廣農產品良種、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努力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為臺灣農業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臺灣有種熱帶水果叫“釋迦”,甜度高,很好吃,但又很嬌貴,熟透了就會爛,磕碰一下也不行,而且容易滋生蠅蟲,不易儲藏和運輸,只能在原產地短期內銷售,直接影響到果農收入的提高。臺灣農民就將堅硬不易爛的“鳳梨”(大陸稱菠蘿)與之雜交,產生了一種新品種——菠蘿釋迦,籽變小了,果肉變多了,而且不易壞、不怕磕碰,大大提高了水果的儲藏期和銷售范圍,提高了果農的經濟收入。?
臺灣全島三分之二是丘陵山地,平原少,土地面積有限,依賴有限的土地種植糧食作物養活2300多萬人民,成本高,困難大。臺灣地方當局為了使臺灣農業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努力推行農村現代化、精致化農業等各項政策。并依靠國際貿易的流通和經濟的發展從其他農業地區購買成本遠低于自己耕種的糧食來滿足自己需求。自己依靠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的水果和花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通過出口換匯,購買自己所需農產品。最為突出的是彰化的花卉種植,其種植的郁金香銷售到了郁金香之國——荷蘭。為了進一步延伸農村價值與經濟,聰明的臺灣人民積極探索舉辦各種與農村、農產品有關的文化創意活動。如設置了臺灣花卉節,通過舉辦花卉節活動,引導和吸引城市市民來農村參觀休閑。同時,當局為了進一步吸引城市人口去農村觀光旅游,輔導農村建設“度假旅游點”,這也類似于大陸農村近年來興辦的農家樂。只是臺灣農民在興建這類農舍時強調個性,注重張揚,因此,建成的許多農舍精致而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舒適而又實用。假日里,城市居民大多會帶著小孩,舉家到農村享受脫離城市喧囂的寧靜與大自然,也讓孩子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增加知識、接近土地,并且感受環保的重要性。農村和農民也就不只是依靠農產品賺錢,還因為城市人口來農村旅游,促進了農村服務業的發展,也就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這也使得農村既能保持農村原有的特性和風貌,又拉近了農村與都市的距離,促進了農村與城市的結合和協調發展。?
隴南市是一個純農業地區,地處山區,七山一水兩分田,土地面積少,耕地質量差,生產能力低下,種植糧食作物不是隴南的優勢。但由于我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地和青藏高原交匯地帶,毗鄰四川、陜西兩省,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境內海拔550—4200米,高差懸殊,地貌多樣,立體氣候明顯,多宜性十分突出,孕育著極其豐富而復雜的生物資源,具有明顯的生態優勢,分布優勢和品種優勢。加之生態環境良好,沒有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染,為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大宗農特產品蔬菜(主要為徽成盆地的“三蒜”、白龍江、白水江流域的冬播洋芋)、蘋果、茶葉、蠶桑、中藥材、油橄欖、核桃等干鮮果,因量大、質優,享譽市內外、省內外。從這些情況來看,臺灣與我市在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上有較強的可比性。因此,臺灣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有我們可學習和借鑒的許多先進經驗,我們應充分利用臺灣對大陸開放的良好機遇,加強與臺灣的交流與合作,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學習推廣臺灣先進的農產品改良技術、農業生產技術、設施農業技術。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以名優特新產品為重點,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優勢,通過實施無公害生產技術措施和名牌帶動戰略,實現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專業化銷售,有效提高我區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整體推動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隴南市臺辦主任???馬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