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6日電(記者 海涵)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星日前對中評社表示,從國民黨選后的檢討來看,似乎并沒有認真討論失敗的原因,而是頻頻在兩岸訴求上動腦筋,這顯然搞錯了方向。國民黨兩岸論述的改變未必能夠擴大選民支持,但會立即流失相當一部分支持民眾,可能是未見其利,先蒙其害。
在12日召開的國民黨黨主席補選政見會上,有參選人表示,“‘九二共識’過時、欠缺彈性,也逐漸流失民眾信任”,還說“對于兩岸關系,會秉持’臺灣優先’的態度”。
對此,陳星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穩定的基礎,是兩岸能夠展開互動交流的基本前提。二十多年來,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展開交流與合作,取得了備受矚目的成就,兩岸交流與合作深度與廣度不斷增加,兩岸之間的緊張狀況不斷減弱,兩岸和平發展局面不斷推進。對于這一基礎與前提而言,只要其可以發揮作用的環境沒有結構性改變,即不存在所謂“過時”的問題。目前兩岸政治對立的結構性問題并沒有解決,“九二共識”仍是兩岸交流與互動時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九二共識”在形成之初就已經為兩岸互動預留了足夠大的彈性空間。所謂“九二共識”“欠缺彈性”的說法如果指向的是其包涵的一個中國原則,事實上就是要否定“九二共識”在兩岸關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其實已經不是尋求“彈性”的問題,而是要根本改變兩岸關系發展的現狀。此外,所謂“九二共識”“失去民眾信任”,顯然是將國民黨在剛剛過去選舉中的失利歸咎于“九二共識”,這顯然是有偏頗的,國民黨有其固有的內部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重新獲得發展的力量,才能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
關于該參選人提到的所謂“臺灣優先”,陳星認為,其實臺灣的政治人物似乎從來沒有“臺灣不優先”過,所謂的“臺灣優先”是他們一貫的口號,無論藍綠均是如此。不過,“臺灣優先”的具體涵義如何?這就值得認真討論一下了。難道穩妥處理兩岸關系,保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局面,促進臺灣的發展不是“臺灣優先”的體現?如果把“臺灣優先”變成排他性與對立性的口號,就如民進黨當局一貫的做法,將“臺灣優先”作為謀求“臺獨”和兩岸對抗的遮羞布,事實上并不能給臺灣民眾和兩岸帶來好處,也無法幫助國民黨走出發展的困境。
陳星認為,從國民黨選后的檢討來看,似乎并沒有認真討論失敗的原因,而是頻頻在兩岸訴求上動腦筋,這顯然搞錯了方向。國民黨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內部出了問題,老舊的政黨文化以及老舊的權力結構越來越無法適應政黨競爭的快速變化。如果不從這些方面找出原因并銳意改革,未來只會越來越萎縮。進一步說,從臺灣這次選舉中的選民支持情況來看,國民黨的選民對改善兩岸關系是支持的。國民黨兩岸論述的改變未必能夠擴大選民支持,但會立即流失相當一部分支持民眾,可能是未見其利,先蒙其害。
他指出,要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除了要有大刀闊斧改革的魄力之外,更要有對國民黨自身和兩岸關系結構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國民黨發展問題的癥結在于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因此改革的關鍵在于能夠真正面對現實,進行根本性的結構性改革,諸如爭取青年支持、建立能夠凝聚人心的論述、消解影響內部團結的負面因素等各個方面,均需要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獲得發展的動能。